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前精品课程
 网站首页 | 申报材料 | 教师队伍 | 课程介绍 | 教学大纲 | 教案 | 练习题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成果 | 科学研究 | 教学录像 | 学习工具箱 
  课程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案>>正文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2016-12-26 09:31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         任教学科: 幼儿心理学 任课班级: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3课时

教学目

知识目标: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理解掌握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知觉规律组织幼儿活动的意识。

1.理解掌握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初步掌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教学后

   

1 课时

教学任务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授课日期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

感觉:人脑对   客观事物    的 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   客观事物    的 整体属性 的反映

二、          幼儿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视觉、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教学过程:

【复习】

1.     注意的概念

2.     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哪些

3.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导入

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情况。

新授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演示实验:学生看、闻、尝、触布袋中的苹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例: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案例分析:

1.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幼儿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 的。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 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 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 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兆。

2.幼儿只有看见过各种 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 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 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判断

总结:

1.3-6岁幼儿借助感知认识世界,而不依靠语言。

2. 感知觉         记忆、想象、思维

感知不仅是幼儿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幼儿其它较复 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幼儿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我国现有研究指出:1-2岁的幼儿视力为0.5-0.6;3岁幼儿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教学应用:

我们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文字图片画的要大些。桌椅要考虑到孩子的身高,教室的采光要充足,儿童离黑板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要合适。

2.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辩色力。

(1)幼儿初期   (3-4岁):初步辨认基本色 辨认近似色困难 、难说出正确名称

(2)幼儿中期 (4-5岁):大多数认识基本色、近似色

能说出基本色

(3)幼儿晚期 (5-6岁):认识颜色 调出需要颜色 、

正确说出名称

(二)听觉

1.什么是听觉感受性,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2.什么是言语听觉和重听?

(三)触觉

1.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是什么?

 2.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幼儿动觉感受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总结: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指分辩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指分辩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2.言语听觉:幼儿中期可以辩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辩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三)触觉的发展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生后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四)空间知觉

1.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辩别。2-3岁的幼儿能辩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辩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辩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辩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2.距离知觉

3.形状知觉: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五)时间知觉:反映出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比如: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小结】

1.    感知觉的概念

2.    感知觉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3.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作业】

   思考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师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举例说明

案例分析

教师总结

补充教学应用

视觉、触觉自学

教师总结解释

列举知识点

举例说明

23 课时

教学任务

第二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授课日期

               

 第二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教学过程:

【复习】

1.    感觉的定义

2.    知觉的定义

3.    幼儿视觉的发展特点

4.    幼儿空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5.    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导入

你能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吗?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嗅”

2.“月明星稀”

3.感冒后吃东西索然无味

4.辣会引起痛的感觉

新授

第二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一)感觉适应:

定义: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规律: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举例:

1.    视觉适应

明适应:感受性提高

暗适应:感受性减低

2.   听觉适应

案例:参加舞会开始声音大,后听起来没有那么大

听觉感受性降低了

 练习:感受性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嗅”

味觉:四川人不怕辣

(二)   感觉的对比

定义: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

分类:同时性对比

       相继性对比

例如:

1.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月明星稀)

  2.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案例解析: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解析: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三)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四)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育和训练:调音师、品酒师等

讨论:教师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的活动?  

1.当班上的幼儿喧闹时,教师是提高嗓门还是带头轻声说话?  

2.当幼儿看书的地方变暗,教师对之置之不理,仍让孩子在暗处看书,对吗?  

3.教师制作教具或组织活动时,要注意颜色对比规律的应用,通过颜色对比使教育目标更加突出、明显,易于幼儿观察和学习。对吗?

总结:

1. 讲课时,重要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辅以合适的表情、手势,使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  

2.板书、板画或绘制挂图必须在色彩、线条、大小以及位置等方面多加考虑,应当用背景把知觉对象衬托出来,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够明确认识,容易掌握  

3. 对年小的幼儿尤其要注意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的内容不能太复杂,以便于他们学习和掌握。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对象            背景

 

1003032144cb86c4af3a62a45a

思考: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部分               整体

2

(三)知觉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知识经验感知理解事物

4-4

(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constancy

6_clip_image014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幼儿观察的发展,对于他们掌握知识、发展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F:\图片\观察7.jpg

(图为幼儿正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干花和鲜花在泡茶过程中的区别)  

(二)       保护幼儿的感官

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卫生  

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小结】

利用好感知觉规律,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和游戏

【作业】

   1.概念:知觉、视敏度、听觉感受性、方位知觉

2.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用视觉

举例说明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借助图片教师分析讲解

学生思考

教师举例

简单分析

关闭窗口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县老城学府路三号

电话:0315-7312929  邮编:063700
ICP备案号:冀ICP备05007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