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复习】 一、填空 1.记忆是人脑对( )的反映。 2.儿童最早出现的是( )记忆。 3.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 )、( )、( )。 二、判断 1.婴儿“认生”现象就是词语逻辑记忆的表现。 ( ) 2.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 ( ) 3.机械记忆效果好于意义记忆。 ( ) 4.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相互排斥对立。 ( ) 【导入】 分析下列案例说明了什么? 1. 爸爸下班带回来几个气球,其中有一只是大红色的,这只大 红色的气球很容易被孩子记住。 2. 认识桔子,老师让幼儿看看、闻闻、尝尝,要比只一味让幼 儿看,记忆效果好。 3.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高,记忆效果好。 【新授】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主体活动追求的对象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运用多种感官——看看、听听、闻闻、尝尝 案例练习: 1. 幼儿记忆中国地图,怎样记忆效果最好? 2. 儿歌怎样记忆效果最好? 二、 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一)活动的动机 实验室、游戏(发言球) (二)幼儿的兴趣 完成学习任务、参加竞赛 实验:在讲故事之前,教师预先向幼儿提出要复述故事的要求;在 游戏开展之前,要求幼儿先记住游戏玩法、规则。 实验证明:让幼儿带着任务和要求去学习、去记忆,能显著提高其记忆 效果。有人曾将一个四百字的故事分别讲给中班A、B两组幼儿听。对A组,事先要求他们听完后要复述:对B组则只要求 他们认真听,而没有告诉他们听完后要复述。事后检查,A组 幼儿能复述出故事内容的70%-75%,而B组幼儿只能复述出故 事内容的40%左右。 讨论:怎样使幼儿记得又快又牢 (一)给幼记忆的材料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二)引导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三)使识记内容成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对象。 (四)让幼儿更多的感受器官参与记忆过程。 (五)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 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 遗忘并非全是坏事。 2.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总结:帮助幼儿复习也要及时,开始时的复习,次数要多些,每次间隔要短些,以后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也可逐渐延长。 四、 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二)“说谎”问题 【小结】 这两讲主要围绕记忆阐述了幼儿记忆的发展及一般趋势,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同时向大家介绍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记忆,如何根据幼儿记忆特点来提高幼儿有意记忆能力,以及运用较好的办法让幼儿记得又快又牢。 【作业】 分析遗忘曲线,并说说其显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