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复习】 1.个性的定义? 2.个性的结构? 3.个性的特征? 4.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层创办了一所学校,门口树立一个大牌子——你了解你自己吗? 同学们,你了解你自己吗?你能正确评价自己吗? 【新授】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概念: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特征: 分离感——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 稳定的同一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青年期) 二、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一)不同年龄段自我意识的发展 1.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婴儿期 2.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一部分,而把它们当作玩具。 3.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动作,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实验】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那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婴儿的自我意识,大约在1岁8个月左右时形成。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观看视频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讨论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案例: 晚饭后,爸爸兴致勃勃地教小天下围棋,小天老是听不懂爸爸的讲解,爸爸急了,训斥他:“你怎么这么笨呀!”小天抬起头来,一脸困惑:“爸爸,昨天你还夸我聪明,今天又骂我笨,我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啊?” 丁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老师夸他最能干,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一天吃过晚饭后,妈妈说:“手工做得好,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丁丁一听急了,非要收拾,笨手笨脚地弄了半天后,妈妈问他:“你觉得你做得好吗?”丁丁摇了摇头。妈妈又说:“所以,你还有很多不懂不会的,需要学习。”丁丁认真地点了点头 总结: (1)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2)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启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要一致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镜子——教会孩子学着正视自己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启示】积极暗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并逐渐学会体谅 他人的心情。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表现 :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 3岁,闹独立,自己来 【小结】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幼儿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业】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导入】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每天吃饭、穿衣、睡觉、劳动、娱乐,年复一年、日益一日地进行各种活动,究竟是什么原因?
需要 【新授】 一、什么是需要 (一)定义
饿了吃饭 机体产生不平衡 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二)需要的种类结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三)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例如:一个未来的幼儿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希望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就会产生好好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需要。因为做一个幼儿教师,如果不懂得幼儿特点,就无法和孩子沟通,也无法了解孩子,无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她就会认真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们的特点,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 二、幼儿需要的发展特点 (一)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幼儿的需要中,既有生理与安全需要,也有了交往、游戏、尊重、学习等社会性需要形式,并且各种水平也在提高。 幼儿需要结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