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前精品课程
 网站首页 | 申报材料 | 教师队伍 | 课程介绍 | 教学大纲 | 教案 | 练习题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成果 | 科学研究 | 教学录像 | 学习工具箱 
  课程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案>>正文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
2016-12-26 09:45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         任教学科: 幼儿心理学 任课班级: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2课时

教学目

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发展的概念,明确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及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亲子关系的概念,领会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了解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情感目标:领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和类型。

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教学后

   

 1课时

教学任务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掌握幼儿句法结构获得的规律;幼儿词义发展的趋势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授课日期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幼儿为什么学习语言,为什么学习规则,为什么能生存和生活?因为幼儿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新授】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静态形式)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

2.社会性发展:

 

   

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

自然人                           社会人

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动态形式)

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

2.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

举例:伪娘为什么很难被社会接受?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举例:让座、助人为乐

(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例如:咬人、打人、故意破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

【小结】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丹尼尔·古尔曼

【作业】

1.理解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含哪些?

用图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补充教育理念

简单介绍为后面具体学习打基础

2课时

教学任务

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授课日期

201568

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发展

(一)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1.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2.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教学过程:

【导入】

“我的宝宝跟妈妈最亲,特别粘我。”有的妈妈甜蜜的抱怨;

“我的宝宝根本不找妈妈,却追保姆。”有的妈妈不无烦恼;

“我离开时宝宝大哭,回来后宝宝却不找我。”有的妈妈满怀不解。

    以上反映了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呢?

【新授】

  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狭义的亲子关系: 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核心)

广义的亲子关系: 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1.定义

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表现——认生(6.7个月)、分离焦虑

3.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婴儿对人的反映几乎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对母亲和熟悉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3岁)

六七个月,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4.依恋的类型

【实验】

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这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测定出三种不同类型:

(1)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无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所有,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以上三类依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5.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1)母亲的抚养方式。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的特点: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的反应;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或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婴儿;富为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婴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和保护;喜欢与婴儿进行密切的身体接触,如搂、抱、亲吻婴儿,并从中感到快乐和喜悦。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特点:对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及需要不敏感,常不能及时意识到或忽视,更谈不上作出迅速的反应;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很少,对孩子没有兴趣,不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对婴儿常常不是充满感情,而是怒气冲中,经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孩子。

反抗型婴儿的母亲特点好像对婴儿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婴儿甚至进行密切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信号、需要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定,作不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不稳定,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依赖于自己的心境、情绪。

(2)婴儿的气质特点。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研究表明,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与之交往积极,而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抚慰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注意,易受到成人的冷落。

(二)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型: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2..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成为专断型的父母,而对孩子的发展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也往往采用高控制的教养方式。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幼儿经常性的行为表现,不仅决定着其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而且可能使父母产生对幼儿的某些“成见”,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将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2岁前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几乎无交流

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因为这时的婴儿可能把同伴当做物体或活的玩具(如会去抓对方的头发、鼻子),不能主动追寻或期待另一个婴儿那里得到相应的社会反应。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相模仿

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2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3岁:独自游戏、平行游戏

4岁:联系游戏——说笑、互借玩具

5岁:合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

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同伴交往——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幼儿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幼儿的一种情感信赖,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

  3.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因此,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幼儿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幼儿能够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作出判断。

(四)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以下四种类型:(1)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13.33%)

(2)被拒绝型:也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用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14.31%)

(3)被忽视型: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既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19.41%)

(4)一般型: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他们既非为同伴所特别地喜爱、接纳,也非特别地被忽视、拒绝,因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52.94%)

【作业】

1.简述依恋的阶段和依恋的作用?

2.简述幼儿同伴关系?

“认生”举例

分析实验

用实例分析

用游戏图片分析

教师讲解

举例分析

关闭窗口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县老城学府路三号

电话:0315-7312929  邮编:063700
ICP备案号:冀ICP备05007481号-1